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,有这样一支神秘又硬核的兵种 他们拥有者全军上下规格最高的伙食标准,比空军还要吃的好,也是海军里面唯一拥有岸上宿舍的海景房勋贵,就连他们出任务时睡的床都有人提前暖被窝,他们所操纵的武器皆为绝密,就连马桶型号都不能向外透露。 而他们也被视为,在战争时期一个国家最后的王牌,威慑力比核武器都不知道强出多少倍! 他们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潜艇兵,而就是这样的兵种,却很少一次任务超过90天以上,直到央视曝光以后,才明白,这些人的日常原来是这样度过的! 万里挑一的严苛选拔 要成为一名潜艇兵,那门槛可高了去了,用万里挑一都不为过。 先说身体素质这一块,那要求相当苛刻,要知道潜艇内部空间可是极为狭窄,为了让官兵在里面行动方便,减少碰撞危险,一般要求身高不能超过1米82。
耳朵也得特别健康,因为在水下紧急逃生的时候,水压对耳鼓的压力极大,要是有中耳炎,那可扛不住,所以有中耳炎的人直接就被pass掉了。 面部和口腔条件也很重要,佩戴紧急呼吸面具时,良好的面部条件是基础,有鼻窦炎和咽炎可不行。 牙齿必须整齐美观、咬合良好,而且一颗都不能少,口腔里也不能有任何疾病,为啥呢?因为在紧急时刻,呼吸面罩的使用安全可全靠这些了。
心理素质方面,那更是要经受住极大的考验。潜艇兵经常要在绝对幽闭、与外界完全隔绝,而且不见阳光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很长时间。 这就要求他们得有超强的耐寂寞能力,得能在这种环境下还能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。
在应征入伍的时候,地方武装部就会组织专门的心理测试,等抵达潜艇学院后,还得继续深入测试,只有那些心理素质过硬的人,才能顺利通过层层筛选。 等分配到潜艇后,还有两个月的带更见习期。在这期间,老班长会带着新兵在停泊的潜艇上,边吃住边学习。 新兵们要对照图纸,尽快熟悉潜艇内部复杂的环境。只有通过了考核,才算是真正融入了潜艇官兵的队伍,也才有机会参与潜艇出海行动。
挑战极限的艰苦生活 潜艇兵的生活,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艰苦。 《睡觉是见缝插针、洗澡是战略部署,静默是常态》这是央视在2024年在报道潜艇兵生活环境中所用到的标题。 跟随着潜艇兵的视角,央视记者深入报道了潜艇兵的日常生活,画面中,潜艇兵蜷缩在狭窄的三层铺位上,每层床位高度不足60厘米,翻身都需技巧。
因为潜艇空间有限,床铺又短又窄。在早期的中国潜艇上,一块1.5平方米的空间里,能睡几个人? 答案是9个,三层床铺,三班倒 现在呢,现役常规潜艇是三个人睡两张床,即便如此,睡觉的时候腿都很难伸直,只能蜷缩着身子,别提多憋屈了。
潜艇上大部分床位永远都有人在休息,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“暖床”,听起来时刻有人暖床感觉还不错,但是大家可别忘记了住舱的温度经常在30度以上,距离动力舱越近,越是闷热。 而且这些潜艇兵睡的床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软榻床,最常见的就是那种收缩硬板床,不过那怕是这种硬板床在整个潜艇中都已经算得上是中层待遇了。 最可怜的就是睡在鱼雷舱里睡吊床的水兵,吊床有多难受,睡过的人都应该清楚,那可真是第二天连腰都直不起来。
最重要的是,要知道潜艇上没条件随时冲凉。 因为淡水的稀缺性,让洗漱都成为了“战略行动”,在装备海水淡化系统前,官兵们早晨用小茶缸分配洗漱水。 洗澡更是奢望,需用容器接取空调冷凝水,积攒数日才够五六人共用一壶“擦身”。即便如今技术进步,淡水资源仍严格管控,敌情紧张时官兵可连续数周不洗澡,返航时带着装满脏衣服的密封袋。
整个舱室环境也恶劣得很,由于无法时刻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,空气不流通,憋闷感时刻笼罩着。 潜艇设备运转产生的噪音特别大,严重干扰睡眠,想睡个好觉简直是奢望。 潜艇不同舱室的温度差异也非常巨大,鱼雷舱温度低,就像冰窖,轮机舱温度高,如同火炉,官兵们得在这冰火两重天的环境里来回穿梭,忍受着极大的不适。 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,只能靠24小时制的钟表来区分时间。
饮食方面,也很难让人满意。 在海上执行任务初期,还能吃到一些新鲜蔬果,可没过几天,就只能依靠罐头、冻肉和脱水蔬菜了。 他们吃的军粮罐头和速热食品一般在市面上都能找到替代品,热量和营养是够的,至于味道和口感,只能说一顿吃的稀罕,两顿三顿,连着吃上几天,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。 至于新鲜时蔬那是稀缺品,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,大多时候只能靠维生素片来补充。
虽说潜艇兵享有全军最高档次的四类灶伙食标准,那也是在军港基地靠岸后,能吃到鲍鱼、龙虾、牛排等丰盛的食物,但这也只是对他们艰苦海上生活的一种补偿罢了。 日常的不便更是让人难以忍受。 最简单的上厕所问题,跟所有马桶一样,潜艇上的马桶也会坏,也会堵!
潜艇上的厕所是水下厕所,和舱内气压系统紧密相关。潜艇上浮下潜作业的时候,气压一变化,厕所就直接被关闭了。 要是执行战备任务,潜艇长时间不能上浮,士兵们即便憋得难受,也只能强忍着。不少潜艇兵因为饮食不好,肠胃功能都紊乱了,便秘成了家常便饭。 而且,上一次厕所就需要扭动好几个阀门,每一步都不能错!
娱乐活动在潜艇上也是少得可怜。 基本就是看看录像,而且大多是纪录片、时政新闻,或者做做小游戏,像猜谜之类的。执行任务的时候,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那是严禁携带的,就是为了保证大家能好好休息。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,90天,就已经是人类能够忍受的的心理、生理极限。所以现在的潜艇任务一般都不会超过3个月。
从无到强的中国核潜艇之路 潜艇兵顶级的伙食标准和恶劣的生活条件,换来的是一把时刻悬在敌人头顶的利剑。 他们是我国军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,五常大国的一票否决权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他们形成的绝对威慑。 在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之中,海基战略核潜艇又是最有效、最关键、最狠的一个,从极端战场推演的角度来看,他的重要性甚至比飞行员还要高 战略核潜艇,一艘就可以直接抹去一个中小国家,十艘甚至能让地球重新洗牌。
在上世纪50年代,美国第一艘核潜艇“鹦鹉螺”号下水,世界海军由此进入核动力时代。 当时的中国,在核潜艇领域那真的是一穷二白,美苏等国对相关技术进行严格封锁,我们不仅没有技术资料,就连相关的理论知识都少得可怜。 但是,核潜艇对于国家战略安全至关重要,既然别人不帮忙,那咱们就靠自己的实力造!
1958年,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,代号09。 当时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,工业基础薄弱,科研条件根本没法和美苏这样的大国相比,能参考的,只有国外少量的公开资料。 科研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,我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那时还很年轻,据他回忆,为了弄清楚核潜艇的工作原理,大家只能从国外真假掺杂的论文中摸索,几乎很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。
而且,核潜艇的核心是核反应堆,要把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装进狭小的潜艇里,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,简直难以想象。 我们只知道美国已经完成了突破,但却不知道突破点究竟在哪里,完全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。
就算理论问题解决了,要真正把项目落地,还得进行全新的材料和结构设计,而如何让新材料和结构完美适配,又是一个大难题。 科研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,既要保证核反应堆正常运转,又要保证潜艇在航行中的稳定性。 为了解决潜艇在水下的阻力问题,团队经过不断研究和试验,最终采用了水滴型设计。 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潜艇在水中的阻力,也成为了我国核潜艇的专属设计。
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,1970年,我国第一艘核潜艇“长征一号”成功下水,并在1974年正式列装海军。 我们的科研团队用了整整16年,实现了中国核潜艇从0到1的重大突破。 中国海军也终于拥有了可以从战略上威慑敌人的超级大杀器,虽然当时“长征一号”的噪音高达160分贝,被美军嘲讽为“水下拖拉机”,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其重要意义。
此后,中国核潜艇不断发展进步。 093系列攻击核潜艇不断升级,093B型在2014年采用泵喷推进技术,噪音降至110分贝以下,接近海洋背景噪音,还配备了24单元垂直发射系统,可搭载“鹰击-21”高超音速导弹,反舰能力大幅提升。 09IIIA型通过对指挥台围壳削角,降低了阻力,还搭载了智能声纳与拖曳阵列,多任务能力得到增强。
094型战略核潜艇搭载“巨浪-2”导弹,射程达8000公里,虽然有“龟背”设计,噪音相对较大,但它实现了我国首次海基核威慑能力。 096型更是采用了单壳体设计与高强度钢,潜深可达600米,取消了“龟背”结构,搭载“巨浪-3”导弹,射程1.4万公里,还配备10枚分导式核弹头。 无轴泵推技术将噪音降至95分贝以下,通信系统可穿透海水屏障,具备了强大的全球打击能力。
潜艇兵的特殊性在于百人同命的共生关系。“百人一杆枪”,任何岗位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员葬身海底。 这些深海守护者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。当城市灯火渐次亮起,他们操纵潜艇隐入黑暗,在父母妻儿不知方位的深海中,用身影丈量国家安全的维度。 如同央视视频结尾的字幕所言:“不要问我在哪里,问也不能告诉你”,他们的荣耀注定沉默。
联丰优配-北京炒股配资-股票杠杆下载-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